也不是特別要說什麼,畢竟我連「OBU」的中文翻譯都還沒弄得很懂,但總之,大概就是海外紙上子公司。海外紙上子公司不是某前總統一家的專利,是很多、很多中小企業、大型企業甚至投資單戶很喜歡用的避稅手段。

  OBU屬於境外公司,所以該「公司」的帳戶交易內容不受國內管轄,除非懷疑有「違法」情事,才會由檢調單位與該公司設立國家或國內開戶銀行進行合作,調查該公司的交易明細,其他時候,該公司的交易內容是不透明、不公開,而其獲利也不需扣稅(境外+沒有紀錄)。
  除了帳務不透明,OBU由於只能處理外匯帳戶(不能處理現金、不能直接轉換台幣),所以一旦匯回國內公司或個人帳戶,勢必該帳戶使用者會進行「換匯」的動作,若是大筆金額,匯率又會有非預期的大筆變動--雖然是央行可以處理的部份,而且增加外匯存底對台灣來說好像也沒什麼不好,但反正就是有所操弄。
  此外,這還是對國際貿易的侮辱,因為該公司處理的真的就只有帳面現金(銀行存款),沒有所謂的貿易行為。所有的交易都是紙上作業。假的。

  OBU的好處在於,一、節稅(避稅),二、虛增帳面收益(有利公司高層玩弄股價或向銀行借貸)。這些是對投資戶、對企業的好處,但不代表對政府、對一般百姓有好處。
  對政府是怎樣就不提了,稅率部份讓許多人頭大(遺產稅、贈與稅降低是好的,但營業稅沒說多高,大家還是照逃),對一般百姓應該大家要有所感觸吧?當公司利用OBU製造過多的「應收帳款」(等於以子公司的虧損換母公司的帳面收益),虛增銷貨毛利,創造股價上升的假象,再利用應收帳款向一般銀行抵押借貸--借貸的錢哪來?就是我們小老百姓的銀行存款。而這些由子公司負擔的應收帳款會被付清嗎?你「欠」自己錢的時候會想著要還嗎?所以我們的銀行存款就在不自覺的時候無償借貸給企業揮霍了。
  再來,銷貨毛利狀似增加,該公司自然有方法逃避稅前純益的過度提升,目的是避免繳交高額稅金,所以即使做了虛設的收益額,政府還是收不到錢,政府沒錢就沒有建設,沒有建設我們小老百姓就沒有好生活。

  OBU是萬惡根源,是圖利企業、圖利有錢投資(投機)客、圖利有錢人的爛制度。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怎麼,大家是把金融體系當成什麼了?所謂的商流、錢流不過是讓商業機制能自由發展的方便道具,把道具當成是賺錢工具,這種偏頗的使用方式在當期而言固然看似有賺頭,但這種東西玩久了,就是現在的金融暴風雪:信用緊縮、金融泡沫化。當大家用惡意在賺錢的時候就是這樣。

  商道覆滅。現在已經沒有踏實賺錢的商人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M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