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天回家看到這篇社論,馬上想起之前「個人理財」課程寫的演講心得的內容(點擊進入)。
  因為發言偏綠(沒錯,是偏綠),害我以為是自由時報的社論,結果是聯合報的,害我找好久。

  馬蕭喊話 為何鼓舞不起信心?(點擊進入)【2008-09-20/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我接受,現在的政府有「推卸責任」的嫌疑,什麼東西弄不好就怪前朝(不管「前朝」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反正都一樣),不過,說「綠色執政八年,敗壞台灣經濟根柢」這種話的,並不止現今官員,其實許多有觀察台灣建設、市場景象的民眾也很有感觸。
  我第一要提就是高雄港,八年前說要成為亞洲第一大港、協助台灣成為亞太經濟中心,八年中除了停滯不前沒看到什麼,八年後就成了普通的無聊港口;這大概觀光行銷有做起來,綠色執政我唯一佩服的就是行銷廣告:創新、有到位,只是很遺憾廣告與實際內容不太一樣,現在要逛高雄還是一樣麻煩困難。
  第二要提就是生物科技園區,台灣生物科技正在起步,到什麼地步我沒打算仔細查資料,但我記得陳總統下任前有去某個地方「剪綵」,結果剪綵地點荒涼一片,這樣的生物科技園區能有什麼發展?現在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台灣發展出「軟骨再生」的技術?如果政府有在注意自己中研院究竟在搞什麼飛機,會讓他們在不了解產業狀況與自己產品價值的情況下把專利讓美國人便宜撿走嗎?
  第三肯定要提的就是金改。一次金改我沒在注意,二次金改我只是聽很多人罵,但終究而言,結果就是「現行金融控股公司一個個又肥又大」,以及「保險、金融、投資」三者互為相關公司,他們哪天想玩自家人轉投資、交換庫藏股,到底可以交給誰阻止?多少銀行超貸、隱匿必須歸咎於這樣的機制?
  以上三點,其一是建設停滯,其二是政商學無法相互輔助合作,導致技術研究力不從心,其三是錯誤政策與施法導致弊病叢生;這難道不是敗壞台灣經濟根柢的實際案例?林先生只看見台灣的好,而且是科技業自立自強下得到的國際評價,便以此作為「綠營執政確實帶給台灣改革與希望」這般言論的佐證,似乎還是薄弱了點。

  很多人對「經濟成長率」有迷思,認為成長率有高就好,但這些人通常不了解經濟成長率的組成來源。臺灣人民信心不足,並不是因為看不見經濟成長率,而是發現「自己的生活和經濟成長率並不是正向相關」這回事,然後對政府的統計數字產生不信賴,進而對政府所以的言論、行動都不能--像這些年來人民對綠營政府那樣--予以盲目的支持;林濁水先生提倡的「矛盾說」恐怕只是原因的一小部份,重點還是「人民早就不相信政府了」--當然,可能還有很多人對政府失去信心,是馬政府上任以來多項政策失利導致的,但我怎麼想都覺得這是鍋笑壺黑,反正兩邊一樣糟。
  經濟成長率是一項總體性的計算結果,它包含的部門廣泛,但依據林先生的言論敘述,我會認為經濟成長率的來源是IT產業;但IT產業絕對不是做給自家人消費,大多都是朝國外出口,故該產業之成長與老百姓民生消費活力的相關性極低,因為國際貿易部門,而且還是出口面,和國內經濟活力關係沒那麼大。馬蕭提的「擴大內需方案」雖然預算和項目編得亂七八糟、計劃安排也有欠週到,但重點是:「擴大內需」就現行台灣經濟活力狀況而言,有其確切的必要性--只要國內經濟活動逐漸熱絡,老百姓也就可以暫且拋下恐懼,勇敢投資。「內需」和「貿易出口供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或者某些廠商在國際市場取得了成功,得以增加廠房投資並替自己賺進利潤,但距離影響國內經濟市場還很遠,也導致人均GDP與多數民眾生活現況不符(這時候就要考慮Gini指數);拿國際市場的成功來看國內市場的活力與信心,就像把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完全歸屬於他曾經就讀的學校一樣的莫名奇妙,貧富差距拿出來看就知道此說的不可行。

  但林先生這篇文章,確實有讓人不得不讚許的部份。首先,我確實無法忍受台灣人安於「代工出口」的「踏踏實實」風格,真要玩代工出口,拜託,做到「極端客製化」,要嘛大規模低價批發,要嘛彈性接單高價出售,只要能確保品質(良率)穩定以及生產規格的彈性,要靠生產出口拉抬台灣身價也還是有很多可能的。但如果那種死板的代工出口真的是迂腐的前前朝兼現任政府團隊所屬勢力搞出來的,那他們在這八年是否有進行產業研究、是否有盡力規劃未來20年的台灣產業景象、是否擁有具前瞻性眼光的人才,著實堪慮。
  其次,是知識經濟部份。雖然這個名詞害我多費了很多苦工(多了很多要學的東西),但「知識導向」與「設計導向」確實是一個如台灣這樣既不能走資本密集、也不能走勞力密集的海島國家最好的發展方向,而這樣的政策宣導確實是綠營主導,那我也必須給予肯定與讚賞。
  但既然綠營在一開始的時候能成功推動「知識經濟政策宣導」,為什麼硬體建設的部分到了後期近乎是完全停頓?如果綠營在執政前期真有這麼多具前瞻性思考力的人才,那我想,可能在執政後期,這些傢伙瘋了般地想抓穩政權,便把那些「少說話、多做事」的腦力人才通通爭鬥掉了吧。譬如林濁水先生就未能出線立委。(聳肩)

  我相信台灣各產業在發展項上仍有其穩定的基礎與未來性,但不可否認,經濟活動的執行面有很深刻的行動障礙,譬如法令、硬體等「基礎」,而這些都不是一句「台灣這幾年經濟成長率還有百分之四點多」就可以忽略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這篇文章是「偏綠」發言,因為他把台灣現今的經濟困境完全歸咎於馬蕭兩人的無能,而非歷年來的建設停滯造成的百廢待興,還把企業自立自強後的成果拿來當成自己政黨的「政績」來沾沾自喜。如此一來,便減低了他結論裡頭呼籲的價值。

  抱歉,這篇還是沒什麼建設性,和電視機裡面那些嘴砲狗幹的是一樣的事。我只是想說「不要以為經濟成長率可以代表一切」這樣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M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