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這篇文章很麻煩的是討論主體會來看我的網誌。
不是要吵架,只是提出一些想法。
--
懂技術的和不懂技術的好像很難溝通,技術上一樣的東西,消費者用起來不一樣,那就不會覺得是一樣的東西。
但知道技術上是一樣的,就會覺得:既然可以這樣、為什麼不能那樣?
我覺得選項式的東西,和上網瀏覽是不同的。儘管都是通到某個伺服器,但資料庫模式和網頁模式應該就是不同吧?介面和操作軟體是要「寫」的東西,不是技術可行就可以的東西;像IE和手機上網的介面就不一樣啊,提供廠商要寫個新的介面模式,每次不同的功能都是不同的程式。所以明明就是不同的東西。
但做通訊的那位同學就覺得,上網就是上網,既然可以連到某特定伺服器,為什麼不可以連到所有的伺服器?
因為如果連到其他伺服器,就影響到上傳和下載的問題。今天我的連線功能只是「搜尋指定機台(或外連資料庫提供機台位址)並傳出去」這種很簡單的功能,但如果做成網頁瀏覽器,可能就牽涉到E-mail、部落格、電子購物車等很多網路活動。不僅是查資料而已,是更多更複雜的網路模式。
一旦牽扯到這個部份,我們產品的「文字處理」功能就會被削薄,定位就模糊掉了;但對方就是覺得「可以有所以應該要更好」。
功能變強大,不代表產品會更好。因為核心價值被附加價值模糊掉了。所以現在的科技產品功能會越來越強大,卻忽略了消費者到底有沒有要這麼多--我覺得消費者如果要很多東西,那去買電腦就好了。
今天我們把「文書處理功能」分割出來,就是要免除電腦的過度強大,譬如我明明只是想修改文件中的某個字,我卻必須進行開機、找檔案的功能,我覺得這個「開機」很超過,因為電腦的開機要經過好幾個處理程序。
但如果這台文字處理器因為強大的上網功能而被模糊重心,那就不如電腦強悍了。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就是開機時間短的電腦,如果以這種邏輯來思考的話,這些東西都不用做了,我讓手機變強或讓電腦變快就行了,世界上的消費型電子就只要這兩種產品。
今天給這台機器增加「傳輸」這項網路功能的目的,就是要避免掉「開機」這項過程。
沒錯,當我要做某些事的時候確實離不開電腦(譬如要把電腦資料傳進機器裡面或者相反),但如果只是單純的輸出,為什麼我還要開機?我直接傳出去請別人幫我印不就好了?我可以把機台當作隨身碟直接跑到影印店裡輸出,但如果在那之前就傳給影印店,那不也很好?
--我人在外面,處理好資料後,不用找一台電腦,直接傳給影印店或便利商店,然後走去取件--所謂的傳輸就是便利在這裡。我可以和電腦相輔相成,但我不一定要被電腦控制。--
所以我不需要「真正的上網」。不是「可不可以更好」這種問題,而是根本不需要。
--
我突然覺得,討論科技產品不可以和技術員一起。因為他們會覺得功能多「很炫」,消費者一定會喜歡之類的,但其實一堆沒意義的功能是不需要的,會削弱產品核心價值的功能也沒有必要。
「可以做到」和「有沒有必要做到」是兩回事,而「好」的定義也不會只是在「有或沒有」,應該是「巧不巧」;而定義這些的也不會是功能的多寡,而是用途。
說到這裡,我覺得要加強的絕對不是網頁功能,而是一般性的檔案傳輸。我可不可以靠收發e-mail來取得電腦上的資料呢?我想,這還是資料庫的問題。或者我們架設一個伺服器,給使用者一個帳號和空間,讓他們存放數位資料……到這裡就扯遠了,星期一再討論,看看要不要加在問卷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