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奇奇怪怪的知識夠淵博,看到「Let the right one in」,可能有機會猜到這部片的意涵;但我是在看完電影之後才看到英文片名,就只能事後感嘆這電影的一切了。
昨天晚上,請老哥幫我進行問卷輸入,弄一弄突然產生看電影的欲望,就衣服換換跑去借影片了。本來想借個「福爾摩斯」來看看(XDD),大概是新片吧,家裡後巷的漫畫店沒貨了,我就順手拿了架上的「血色入侵」,感覺上以12歲孩童為主角的血腥片似乎頗有看頭,何況又是得獎片,便未多考慮就這麼借了。
當然,等我們處理完繁複的問卷資料,也到了好孩子的睡覺時間,大家都昏昏欲睡了;但因為我今天必須一大早出門(事實上我還是太早出門了……),就這麼硬撐著把電影看完。
開場十幾分鐘我老哥就陣亡了。因為是我挑的片子,總覺得對不起他,而這部片的速度,也確實是這種狀況(本就昏昏欲睡)的我們難以支撐的;但撐到一個段落,突然間我醒了。
我得老實地說,這部電影雖然安靜而緩和,但在劇情上絕對是緊湊、甚至充滿張力的。好萊塢電影有個好處:運用強烈的音效與樂曲凝造情境投入,至於畫面,留著說劇情就好;但這種藝術型的電影,不知是刻意或不得已,總能利用最簡單的畫面拍出最多層次的氣氛,讓觀眾在寧靜之中投入。
有那麼一個橋段,年幼的男主角隔著玻璃窗看著女主角搭車離開,靜靜地將手掌疊上窗面,對應著之前女主角向他表明身分、兩人隔著玻璃門似逃躲似追逐實則相互糾纏的觸碰,一種撕裂般的感動讓我近乎窒息。我不誇張,當下我真的沒了呼吸。那種凝聚與灰白的色彩,讓人根本不懂離別的悲傷、卻必須感受離別的悲傷。
兩人從頭到尾不說愛,卻將那份愛談得徹底。是孩童時期那種懵懵懂懂幼稚的愛,卻更是殘忍的單方面犧牲的愛。不是誰愛誰比較多的問題,而是這愛原本就毫不平等。
伊萊,說自己「不是女孩」的女主角,一開始便是以「被照顧的一方」的模樣出現的;實則她一點也不弱,也曾在男主角面前展現自己的力量,而那力量絕對是遠勝於軟弱的奧斯卡,但伊萊仍需要照顧。
興許,對於在全片中幾乎處於絕對弱勢的奧斯卡,透過「照顧伊萊」而獲得生存的意義或滿足也不一定;而這種滿足,也是奧斯卡能從愛伊萊這件事中得到的唯一回饋。
「你喜歡我嗎?」「是啊。」
「但我不是女孩。」
「那也一樣。」
也許,只有這麼年少無知的孩子,才能說出如此超然的情話。
我想,伊萊也是這麼一直一直,招惹著像奧斯卡這樣單純而柔弱的孩子,一百年、兩百年的超然地活著。
這部電影得獎無數,聽說風光了一整年,但我真的在拿起片子前是聽都沒聽過,或者聽了而忘了;但這麼安靜卻完整的片子,於全球大小影展所向披靡,是名符其實,值得一看。
--
我盡量不捏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