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有沒有寫錯我不知道,我好餓、好想吃洋芋片,可是阿娘開始做飯了,等我寫完這篇說不定都已經煮好放涼了。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想著:啊,昨天吃一半的洋芋片,好想拿來吃喔~~~可是書是別人的,我可沒膽子邊吃邊看。弄髒怎麼辦啊!折到怎麼辦啊!
  現在這本書被我找了一些厚書壓在底下,讓因為翻閱而稍微翹起的書頁能恢復原本的平整。因為這是借來的書。

  然後,嗯,我不會花錢買這本書。不管它的價格是否划算、插圖是否美麗。
  但也不至於後悔花了時間看它……好啦,沒那麼後悔,可是沒看過可能也沒關係。

  要寫個評論其實有點難,但我好像答應了我家水主要告訴他我的感想,也答應了親愛的女王陛下說看完要一起討論討論。所以我就先放上自己的感想。

  路人請注意:這是我自己的感想,我個人的。然後我不是專業人士,就讀學院也和文學一點屁關係也沒有,唸過的書也不多,實實在在是不學無術的垃圾。

--

  整體而言,算是還滿喜歡的,但就是不欣賞。可雖說不欣賞,但多少還是有些餘韻纏繞心頭。
  不錯的作品,因為我沒看過角川這次輕小說大賞的其他作品,不太確定是否可以稱為「當之無愧」,但就短篇作品而言,鋪陳很棒,沒有留下任何遺憾,是非常完整的作品。

  說到在「一本完結」的作品中,讓人遺憾到想殺死作者的故事,非《諸神之城:伊嵐翠》莫屬。那種彷彿很完整,但其實根本就不夠力的結尾著實令人生氣;只是布蘭登的故事太好,你沒辦法指責他是個「差勁的作家」。然後我似乎曾經聽說,要把一個故事在「一本」的限制內創造出「完結」且毫無遺憾的內容,是很費功夫的。
  若就這點而論,久遠同學做的非常好。她的故事被完整的發揮,沒有一絲一毫遺珠之憾。

  我之前看到書背文案時曾經憂慮:這是否是個「題材有趣,故事無聊」的書?事後證明,嗯,沒錯,題材很有趣,故事本身其實也還可以,但就是少了什麼--雖然我還是能看到結局。中間有些部分我還是只能「掃過」而不願入眼,但不是作者寫得不好看,而是我沒有耐性去看那些囉哩囉嗦的東西。我只能原諒羅伯特和西克曼的囉唆,其他人還必須練個幾十年。

  這證明了一個好的結尾非常重要。如果這本書的結局不夠完整,我應該會厭棄這本書。

  這本書讓我遺憾的事項有幾點:第一,劇情非常好猜。第二,人物不夠鮮活。第三,其實這點最重要,就是作者使用的文風辭藻。

  我可以理解作者希望營造出「中國風」的氣氛,但論文言不夠文言,論口語不夠口語,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對一個作者而言是很大的傷害。很容易讓讀者看了焦慮、厭煩,最後開始討厭這種敘述風格。
  文言模式的敘述,必須有更久的經驗和成熟度才能成為作品,這點程度的「模仿」,只突顯了作者的刻意,充滿矯揉造作的氣息。看了兩章,我已經開始忽略作者的筆調,直接轉為影像來吸收故事了。不是說作者的敘述讓我感受何謂栩栩如生,而是如果把文字看進去的話,這本書我看不下去。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種風格,但在我眼裡,這是確確實實的不成熟。

  但故事本身可以吸引我繼續看下去,雖然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吸引人。看完第一章,我本已興起焦慮、厭煩之情,厭煩於無聊窒礙的敘述,並對平凡拖延的劇情感到焦慮,但自從看過《勿忘我》這本書後,我便提醒自己要遵循史蒂芬金的教誨:「一本書先看五分之一,之後再考慮要不要看下去」,而最後等我回神時,我已經看了二分之一。這是劇情的優勢,因為關心主角是讀者必然存在的心情。

  然後故事就結束了,平平順順的演完了。不可能有「啊?結束了?」的傻眼感,畢竟它的鋪陳很完整,用堆疊的事件幫助劇情的演進,你看著看著就知道差不多要走入結局了,然後結局也沒有讓你失望,該活的活、該死的死,故事裡出現過的人、事、物,沒有任何一樣是你還好奇著結局但卻沒有演出來的,沒有,非常完整。
  但我還是無法說自己「喜歡」這個故事。看看這篇感想,語調內容充滿的是負面評價,雖然我不想這麼做,但就是有股反感油然而生。

  我沒有看一個故事應該可以得到的澎湃感。我不緊張,也無法對哪個角色灌輸愛意,書裡也沒有能讓我深思的內容,甚至一個回憶再三的場景也沒有。沒有。
  既然我看完之後什麼都沒有,不管題材多新奇,故事內容多有趣,要我如何說我「喜歡」這個故事?我沒有得到感動。

  作者要寫一個死而復生的神。「義人」承擔了「羊戮」的罪與死,以義人的消亡代替羊戮的老、病、死,而被迫承擔這份「義」的受選者們懷抱著某種不干與悲傷,所以有半年前的塚家之亂,所以有某些事情「不是義人不懂」;但這些東西,我沒有看到更感受不到。我沒看到這份感情,我只看到這種心情造就的結果。
  我無法從劇情裡體會,為什麼最後事情會變成這副模樣?雖然我能從故事裡猜到,我可以知道「喔,做了這件事的是他」,但動機者、心情者,無從得知,何以共鳴?而一個無法令讀者感動的故事,又如何能讓讀者喜歡?

  「劇情」可以用事件來推展,但進行事件的無論如何都是「人物」。如果人物的性格不夠鮮明立體,那一個故事就算演完了也無法留下記憶。我停留在「我知道有這個人」的狀態,對那些關係理解的不上不下,更感受不到那些宣稱的感情是如何滋生又如何存在,人物的行動是「設定上他們會這麼做」而不是「看起來他們想∕會這麼做」……如果成就故事的這些元素是這麼膚淺,那就算故事最後是一個大悲劇我也只能默然。

  它缺乏一個「躍然紙上」的機會。可能是為了在「一本」的限制下寫完故事,所以沒有篇幅去描寫角色的心情,也可能很單純的,是因為第一人稱模式要描寫其他人的心情也太過困難,但總之,缺乏對「人物」的塑造,那我就很難去推薦這本書。我無法可惜於誰的逝去,這讓我覺得這個故事很可惜。

  但我承認我喜歡這個故事。一個負責生死輪迴,無法界定己身生死的神,活了一回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M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