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較於商品市場的「價格競爭」(低價、廠商割喉戰),要素市場應該也有類似的「效率競爭」才對。

  《高效能工作法則》(Working at warp speed, Barry Flicker)有「我們生產更多節省勞力與時間的工具,事情就動地更快,我們也更忙碌」之主張,和我之前說的「活越久越忙(6/4「著相」)」是相同的 概念。果然大家都發現了這樣的事情,但為什麼仍是讓自己越來越忙、越來越不快樂呢?果然還是用勞動曲線來解釋--多數人的所得效果仍未大於替代效果,所以 仍必須增加工作時間(擠壓休閒時間)來提高所得。

  基本上,生產那些節省勞力與時間的工具的真正用意,是要讓像我們這些在工資率下方汲汲營營的勞苦百姓能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以得到比以往多的休閒時間 能照顧自己;但根據勞動曲線,這種人在得到時間以後,會為了增加收入而將賺取的時間再度投入工作之中,進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產生優於他人的競爭力;而 原本打算以賺取的時間犒賞自己的人,為了避免因相對競爭力的減弱而被淘汰,得群起效法投入工作之中,讓自己變得更加忙碌。
  但無論如何,工資率不會因為忙碌的增加而提升:因為整體耗費的時間並沒有因而改變,反而是勞動量單方面的增加,廠商在有恃無恐的情況下,更可以忽視效率增加的事實而給予員工一如以往的工資率。這就是我所謂的「要素市場的效率競爭現象」,也解釋了為什麼「越窮越忙」。
  勞動要素要避免效率競爭,作法和商品市場的價格競爭雷同:專注核心價值、提升附加價值、發展差異化,也就是大家一直在強調的「專業能力」;但事實上只 有專業能力是不夠的--在博、碩士氾濫的台灣,專業人才被低成本大量製造,即使擁有專業能力的人也要和其他擁有相當能力的人比較效率,而再度淪落效率競爭 --要在現在的環境擁有競爭力,就只能往個人特質方面發展,發揮屬於個人的價值;這就是我們年輕人要面對的勞動市場。

  大家都說年輕人愛挑工作,要輕鬆要適性要薪水高,但事實上,面對效率競爭,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跟本比不過已經對該工作上手的前輩,而市場又造就了「沒有 兩份薪水活不下去」的生活環境;試問,年輕人能不挑工作嗎?他當然要找個自己一上任就上手,同時薪資水準能養活自己的工作。若年輕人無法創造自己在同儕中 的絕對競爭優勢,他一從學校畢業就得忘記自己身而為人的深刻事實,拋棄一切自尊只為換得一口飯吃;而想倚賴個人特質來保有自尊的,甚可能被這方長輩批評為 「我行我素、不知所謂」,在個人價值發展之前就先被資源回收了。

  會產生這樣的現象,除了生活品質提高、效率工具增加,人的壽命變長也是原因之一:人可以活著的時間太長了,退休後的需要肯定比往年多,導致他「賺錢」 (與他人競爭)的時間也必須拉長,加上整體效率的提高,我們這些資質普通的小老百姓自然也只能更加苦心鑽營;這豈不是逼我贊同「最好是不要出生,其次是死 的早」這句話嗎?「朝聞道,夕可死矣」不也是類似於「人生太長而滿足的時間太少」這種想法,意圖避免「曾經滄海難為水」而有的感慨?

  面對起因於洶湧的環境變革的殘酷現實,茫然的年輕人可有出路?

--

  是說,寫成這樣不是為了要恐嚇誰,是希望有人能來安慰我說世界還是很光明的。(有病)

--

  我錯了我不該晚上八點就跑去睡的,凌晨一點醒來滾到五點起床真的會睡眠不足啦……orz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M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